建群時熱熱鬧鬧不久就冷冷清清 少數人唱“獨角戲”多數人習慣“潛水”
初中同學群、高中同學群、大學同學群……記者近期調查發(fā)現,通過社交媒體,不少人加入了各類同學群,有的甚至連幼兒園、小學同學都建了群。但是不少群建群時熱熱鬧鬧,不久就冷冷清清,少數幾個人唱“獨角戲”,大多數人都成了“潛水員”;有的群還逐漸異化成為“拉票群”“廣告群”“助力群”,雖然反感,但是礙于情面,也不好意思貿然退出。
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人習慣“潛水”
“你看,這個是小學同學群,最近的一次有人留言是在4月23日,半年沒有人在群里說話了;這個是初中同學群,也有兩個月處于零消息狀態(tài)了……”10月下旬,畢業(yè)于武漢一所部委直屬院校的王誠給記者展示了他的同學群。
然而,建群時情況并不是這樣。王誠介紹,2016年春節(jié),陸續(xù)返鄉(xiāng)的小學同學們互相添加社交媒體好友,隨后組建了同學群。“好多人都是好久不見,大家在群里聊個不停,經常是一會兒沒看手機,就有上百條信息未讀”。熱鬧之后,歸于沉寂。“漸漸地,說話的人少了。現在完全處于‘潛水’狀態(tài)。”王誠說。
和王誠的經歷類似,基層公務員小陶介紹,他的大學同學群起初是最活躍的群,因為畢業(yè)不久,大家都在群里分享入職經歷,暢談理想未來。時間長了,能聊的共同話題似乎越來越少了。“入職就意味著責任,再也不可能像在大學‘臥談’時的那樣天馬行空,大家都忙了。”小陶說。
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群里“潛水”。中部地區(qū)一位縣領導的“朋友圈”,長期處于不更新狀態(tài)。他高中同學群的一位“群友”介紹,這位干部極少在群內發(fā)言。“再醇的酒打開蓋子也會變淡。幾十年過去,個人經歷各異。群里發(fā)言,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可能會被曲解;有時小范圍交流的內容被截圖傳播,容易產生不好的影響。”這位要求匿名的縣領導說,“關系近的,總能聯系上。沒有必要借助同學群。”
調查發(fā)現一些同學群出現功能異化
眾多成員在群中“潛水”的同時,一些同學群出現了功能異化。記者調查發(fā)現,不少群成了“拉票群”“廣告群”“助力群”,讓人不堪其擾。
“拉票群”增多。“孩子參加了一個美術比賽,請幫忙支持一下”。10月17日,湖北咸寧市民汪女士一個很久沒人發(fā)言的同學群內,出現了一條信息,以及一個投票的鏈接。隨后,有人在信息下回復,有人放上了投票完成的截圖。汪女士把群里的信息向上拉,展示給記者看。“最近幾個月一共只有4個人發(fā)信息,兩條都是希望大家?guī)椭镀薄?rdquo;汪女士說。
“廣告群”盛行。有的群里,部分從事網絡銷售的群友成了最活躍的“主力”,甚至每天“刷屏”;一些多人組團才能優(yōu)惠“砍價”的廣告,讓不少人不堪其擾。湖北嘉魚一位基層供電職工說:“小學群、初中群里,賣東西的人很活躍,深入交流的越來越少。”
“助力群”泛濫。每逢節(jié)假日臨近,一些長期“沉睡”的群開始變得活躍。原因在于一些搶票程序、網站發(fā)起的“助力搶票”“加速搶票”活動,吸引了很多搶票者參與。
為了實現“加速”,不少人把鏈接轉發(fā)到了同學群里。于是,“我正在搶火車票,快來幫幫我……”“火車票太難搶啦,需要你助我一臂之力……”等信息泛濫。還有一些人把真假莫辨的“愛心募捐”“眾籌”等信息轉發(fā)到群里,希望大家“助力”“支持”。
還有的同學群如今已變成“點贊群”“貼圖群”。“有的人勉強發(fā)個‘表情包’,很少說話。”一位受訪者表示,雖然反感,但要在“眾目睽睽”之下退群還是有所顧慮。
專家提醒注意厘清網絡交往的邊界
從建群時熱熱鬧鬧,到后來的冷冷清清,甚至一些同學群出現功能異化,有關專家認為,網絡時代,“線上距離”近了、“心理距離”卻遠了的現象提醒人們,要注意厘清“網絡交往”的邊界。
武漢大學城市安全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說:“地域不同了、經歷不同了、價值觀可能也不同了,這很容易導致大家的興趣點、關注點不同,對于同一事件的判斷和理解有所不同。在這一背景下,有的人發(fā)到群里的內容,對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打擾,甚至引發(fā)心理不適,產生爭論或者矛盾。于是就出現了干脆不說的‘潛水’現象,或者只有在拉票、發(fā)廣告的時候才想起。”
受訪專家指出,網絡交往其實是“線下”人際交往的延伸,要多換位思考。一是勿擾原則,深更半夜盡量不要往群里發(fā)信息,以免打擾別人休息。二是避免抬杠,有的同學經常為一些問題爭執(zhí),你來我往,喋喋不休,與其這樣,不如兩人選擇私聊,談深談透。三是守時原則,別人詢問盡量及時回復。
尚重生認為,現在,大家太多的交往都是“線上”進行,“線下”反倒少了許多,“找點時間、找點空閑,和老同學見見面,面對面地交談,要比‘線上’交流更深入、更重要”。
“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交往,都要嚴格自律。”長期從事黨建及廉政研究工作的湖北工業(yè)大學教授吳建峰說,“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。唯有如此,才能讓同學群回歸增進友誼、維系情感的初衷。”據新華社
上一篇:現在的職場劇為何不容易抓人眼球?
下一篇:你還在過“抖音式”生活嗎?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