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也原著
敗也原著
(資料圖)
昨晚,《三體》電視劇開播,朋友圈熱鬧得堪比過年,大概春晚都沒這么受關(guān)注。
有意思的是,大家給出的評價兩極分化,罵的吐槽根本看不懂,夸的認為忠于原著。
作為書迷,等待這部劇的心情其實很復雜。除了期待,更多的感覺是害怕。
前有中途夭折的影版,后有華裔濃度極低的網(wǎng)飛版,最近又出現(xiàn)了豆瓣評分僅4.6的動畫版,《三體》幾乎應了誰碰誰毀的魔咒。
看了首播的4集后,只能說我的心情更復雜了。
它的確花了很多心思去還原細節(jié),但偏偏忘了基本的職責。
一部影視作品,不管原著多經(jīng)典,劇自身也應該講好一個大眾能看懂的好故事。
《三體》,怎么成也原著、敗也原著。
以下內(nèi)容有劇透
01
為了高度還原
把故事講崩了
要用短短幾句話介紹《三體》講了什么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1960年代,科學家葉文潔(王子文 飾)在目睹父親遭迫害后,對人性萬念俱灰,因而寄希望于文明程度更高的三體人,向他們發(fā)出信號,希望他們前來占領(lǐng)地球。?
此后幾百年間,盡管雙方實力懸殊,人類還是想出各種對策,與三體人展開了漫長的搏斗。
小說共3部,第一部從2007年多位科學家離奇自殺開始,逐漸揭開三體世界的真相。
電視劇也選擇了以此作為開頭。
雖然與原著敘事一致,但這幾集的情節(jié)破碎混亂、節(jié)奏拖沓。大量信息和懸念輪番轟炸,各種時間線糾纏在一起。
看過小說的觀眾或許可以了然于胸,輕松代入,而路人大概會覺得不知所云,很難快速入戲。
雖然原著的開頭也亂,但看劇和看書畢竟不一樣。書可以用文字解釋,劇則只能靠鏡頭語言,很容易交代不清。
比如軍方會議上,發(fā)到每個人手里的“自殺者名單”,就是一張A4紙,上面隨意打印了一串名字,被不少觀眾吐槽潦草。
其實書里提到過,這是因為科學家們的自殺發(fā)生得太突然,所以名單準備得倉促。
小說寥寥幾筆就點明了原因,但劇里直接拍一張簡陋的白紙,讓觀眾怎么自己去腦補呢?
導演大概是太喜歡小說了,不舍得放棄任何內(nèi)容。
有些地方本可以做一些精簡,把無關(guān)痛癢的情節(jié)刪掉,主線會更清晰。
但比起講好一個故事,他顯然更在意忠于原著。
不僅如此,劇里還加入了大量閃回和恐怖音樂,來烘托懸疑氛圍。結(jié)果反而讓原本就不太連貫的劇情更碎了,科幻也變成故弄玄虛的“走近科學”。
難怪有些沒讀過小說的觀眾看得云里霧里,提不起興趣。
02
選角基本貼合
但發(fā)揮不出演技
劇版陣容官宣時,大家的反饋都不錯,認為選角是貼合原著氣質(zhì)的。
但看完4集,又很難說演員們和角色碰撞出了多大的火花。
張魯一、李小冉、于和偉、林永健……演技在線,挑不出錯,但似乎沒有哪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問題不出在演技上,而是他們甚至無處施展自己的演技。因為導演在塑造人物時,仍然選擇了按書照搬。
對別的作品來說,這可能無可厚非,但偏偏《三體》的第一部并不以人物見長。
這一部將心思更多花在了架構(gòu)世界觀上,一步步帶你了解什么是三體人、他們?yōu)槭裁磥淼厍颉?/p>
至于人物,很多都是為了推動劇情、揭開謎題而存在的“工具人”,缺少豐滿的形象。
比如張魯一演的科學家汪淼,算是前期的主角了。他往那兒一站,身上自帶嚴肅又板正的學者氣,的確是汪淼的不二人選。
幾個表現(xiàn)緊張和恐懼的片段,也沒有拉垮。
但這個角色有魅力嗎?討人喜歡嗎?還真談不上。
王傳君在劇中同樣飾演一位科學家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想立住人物,又沒什么發(fā)揮余地,不知道往哪使勁兒,他用力過猛,演成了一個瘋瘋癲癲的“藝術(shù)家”。
在小說的第一部,為數(shù)不多立體的人物是葉文潔。
她經(jīng)歷了人性的惡,決定借三體文明的力量改善人類社會。雖然是反派,但每一步行動都有合理的動機。
書里塑造得好,電視劇也不差。陳瑾扮的老年葉文潔,確實演出了那種冷靜,決絕,單薄的身體里憋著一股勁的感覺。
但像這樣觀眾不帶濾鏡也能迅速被吸引的出彩角色,目前看來劇里還不多。
03
忠于原著
會是它唯一的看點嗎
和大刀闊斧的“魔改”版相比,劇版《三體》走的完全是另一個方向。
無論怎么說,主創(chuàng)對原著的態(tài)度和誠意,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
編劇說別的戲拍攝現(xiàn)場演員一般都拿著劇本,但在三體現(xiàn)場,演員是手捧小說的,大家會對照著書,看自己演得對不對。
而之所以決定這樣呈現(xiàn),其實經(jīng)過了長時間的探索。
“一開始的時候,我們試過很多方案:科幻的,有感情的,有矛盾的……把能夠做的方式都做了一遍。折騰了很長時間發(fā)現(xiàn),回到原著是最完美的方式。”
或許團隊也想過要做些改動,把觀眾看《三體》的門檻降低,但最后覺得還駕馭不了一個如此宏大、復雜的故事,因此選擇了一種最穩(wěn)妥的改編方式——“只要是能拍的,我們都把它拍出來。”
這部劇對書的還原程度,高達90%以上。
導演對原著的尊重沒得說。每一句臺詞、每一個情節(jié),幾乎都到了一字不差的程度。連科學家楊冬的遺書用的是白樺樹皮這類小細節(jié)都有。
我非常能理解,粉絲聽到這些原汁原味的對白,看到這些彼此心領(lǐng)神會的“?!?,內(nèi)心該有多激動。我也一下子被這么高的還原度沖昏了頭腦。
但太過忠于,甚至敬畏原著,反而框住了劇的發(fā)揮。
《三體》小說的優(yōu)勢,在于它的架構(gòu)、設定和想象力,在于它與好萊塢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,但唯獨不在講故事的能力上。
必須說,那不是大劉的強項,卻理應是編劇的強項。
我一直很期待,如果《三體》的故事能寫得再好一點,這部作品就完美了。所以看到電視劇連原著的混亂敘事也1:1復刻,心情復雜。
目前,電視劇還只播出了4集,要下定論或許為時尚早。
但過高的觀看門檻,已經(jīng)勸退了不少感興趣的人。
影視劇畢竟面向更大眾的群體,希望“忠于原著”,不會是它唯一的看點。
文、編輯/strawberry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