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好呀~
(相關資料圖)
你們發(fā)現(xiàn)了嗎,新中式真的越來越火了!很多明星都開始把中式元素加入了自己的造型。宋軼、黃夢瑩▼
攝影師:陳凌聿
好看的國風大片也越來越多。雎曉雯、李承鉉▼
攝影師:張家誠
我們之前寫了新中式穿搭,有朋友留言說,想試試,又怕它款式比較特別,自己的衣柜里沒有合適的衣服可以搭。
如果你是剛開始接觸新中式風格,可以從體積相對比較小的配飾開始試起。它相對沒那么挑人,但作用可不容小覷,有時可以直接改變整套look的風格。
倪妮這身衣服,加上幾根發(fā)簪,是不是瞬間就變得中式了起來。▼
不少人會戴傳統(tǒng)的玉手鐲,但傳統(tǒng)的玉石、發(fā)簪,總會給人一種很古典的感覺,再加上玉石大多也比較貴,沒那么容易跟風。▼
現(xiàn)在有很多中式元素都被重新運用了。
新中式的配飾在傳統(tǒng)中式元素的基礎上,加入了新的流行元素,既沿襲了傳統(tǒng),又可以很時髦。▼
今天來說說新中式配飾都有哪些常見元素、日常該怎么戴~
一起來看看:
(例牌申明:本文不含任何商業(yè)軟性植入)
玉石元素
如果給新中式配飾的流行趨勢排個名,玉石元素一定會穩(wěn)居第一位!周迅戴的這對圓耳環(huán)就有玉石元素▼
跟西方國家更推崇耀眼的寶石、鉆石不一樣,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愛溫潤含蓄的玉石,戴玉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。
大家看古裝劇會經常見到各式各樣的玉飾。▼
玉以前是君子的象征,它溫潤、堅韌等物理屬性,被讀書人用來比喻為人的5種品德:仁、義、智、勇、潔。所以當時的人們常會佩戴玉飾來標榜自己是有“德”的仁人君子。很多人喜歡玉,其實也是喜歡它的這種品性。
到了明清時期,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戴玉,玉飾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了。▼
圖源:故宮博物院
在工作室聊起玉,有小伙伴感嘆說,小時候大家的脖子、手上,都會戴一些玉飾,怎么長大了反而都不戴了?
我覺得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戴的玉,是用來保平安的,所以大多是觀音、佛的樣式,再串上一根紅繩,寓意大過裝飾作用。
而新中式玉石配飾更注重款式,玉大多都會以圓珠、平安扣等簡約的造型出現(xiàn),再拼接一些金屬,日常搭T恤、襯衫,都不會太違和。▼
對比一下,周韻在《邪不壓正》中戴的玉耳環(huán),是比較傳統(tǒng)的款式,重點是玉,金屬只是起到一個連接作用。
而@你的包真好看 的涵詩戴的這副新中式平安扣耳環(huán),金屬的存在感更強,看起來會更現(xiàn)代。▼
新中式的玉石配飾跟傳統(tǒng)的玉石配飾相比,主要有兩個變化:
一是和玉石拼接的金屬變了。
現(xiàn)在最火的新中式配飾是玉石拼銀色金屬(不一定是真銀),而傳統(tǒng)的玉石首飾很多拼的都是貴金屬,黃金還蠻常見的,造型設計偏華麗。▼
二是新中式的玉石配飾還加入了很多中性、偏酷的元素,比如金屬部分用像是圓圈、鎖鏈這些硬朗的線條,去中和玉石的柔,酷女孩戴也不會很違和。
這兩條項鏈都用了平安扣,風格是不是挺不一樣的?▼
以前媽媽買玉,會看玉的品相、等級,但我自己選新中式配飾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配飾的材質沒那么講究,大部分是比較便宜的軟玉,有的甚至不是玉,而是透亮的亞克力、樹脂,只是做成了類似玉石的外觀。
這兩年流行的串珠項鏈、手鏈也可以走新中式風。
傳統(tǒng)的玉石串珠配飾長這樣▼
圖源:故宮博物院
新中式的玉石串珠配飾,可能更多地會跟其他元素組合在一起,比如金屬鏈條、珍珠、亞克力、水晶等等。▼
圖:UNI優(yōu)霓
玉石的種類、顏色雖然五花八門,但現(xiàn)在最流行的還是經典的青、綠、白。L"ELEMENTO ▼
這些顏色挺中性的,不挑性別,女生戴溫婉恬靜,男生戴也有種書卷氣。尹浩宇、伯遠▼
崔斯坦最近天天戴的這條楊英格送的串珠項鏈,也是這類顏色。有小伙伴調侃,崔姐姐挺潮啊,這么快就戴上了新中式項鏈。崔斯坦問:“這也算嗎?”
其實就是因為它的顏色,和類似竹節(jié)的形狀,才讓它看起來有了中式的韻味。▼
寫意植物元素
很多明星拍中國風大片的時候,常常會用中國風植物元素來營造古韻氛圍。比如竹子、荷花、蘭花、梅花等等。楊洋、朱一龍▼
攝影師:孫郡
像大家熟悉的梅、蘭、竹、蓮花等國風寫意植物元素,現(xiàn)在也常常被用在新中式風配飾的設計中。
其中竹子造型的比較火,也是最容易駕馭的款式。前兩天我們把一堆新中式配飾擺在一起,很多經過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抹綠。▼
翠綠的顏色非常濃郁,生機勃勃又自帶復古感,拍照也很上鏡。
竹葉、竹節(jié)偏細長,做成項鏈、耳釘、發(fā)簪自帶清冷感。有小伙伴開玩笑說,戴上竹子配飾,覺得自己像隱居山林的俠女……
竹節(jié)串珠項鏈還蠻常見的,可以單獨戴,也可以疊搭。帶葉片的耳飾、發(fā)簪會更靈動。▼
除了綠竹,這種白色的竹節(jié)也挺火的。之前郭采潔在《浪姐3》公演的時候有戴,實物比我想象中要大。SUMIYAKI▼
看了一圈,發(fā)現(xiàn)花朵造型的新中式配飾沒有想象中多,我想大概是因為蘭花、蓮花、梅花這些花型,氣質都比較清冷,搭配上會有些局限,感覺得穿很素凈的旗袍,才能跟它的氣質匹配。
金晨戴的這個蘭花耳飾就是搭的旗袍,耳環(huán)來自M essential,同款還有黑色。▼
折扇元素
據說在古代文人墨客人手一把折扇,在上面題詩作畫。
現(xiàn)在偶爾也會看到有人用,如果你們想拍中國風大片,加一把折傘,那種沉靜的氣質就出來了。胡夏▼
不僅可以拿在手上,還可以戴在身上。這種金屬折扇配飾戴的人就非常多。美頌之光▼
折扇運用得最廣泛的就是耳環(huán)了,金色的貴氣,銀色的清冷,更日常一些。▼
有些在傳統(tǒng)折扇的基礎上做了變形,款式上的花樣還挺多的。
助理小妞嘰吖前陣子剛買了一個金屬扇形耳釘,花紋配色很像古時候的絲綢刺繡,好特別~▼
扇形發(fā)簪也蠻多的,現(xiàn)在的扇形發(fā)簪會比傳統(tǒng)發(fā)簪更簡潔一些,金屬搭配玉石或者木頭,柔中帶剛。
相比簡簡單單的一根簪子,帶扇子和流蘇的發(fā)簪更有女人味??崤⒑娨淮魃暇蜏厝崃撕芏?,像變了一個人哈哈。▼
除了耳飾,發(fā)簪,扇形胸針也能點亮造型。黃曉明▼
漢字
漢字元素在新中式風的配飾中也很常見。
在你們心里,中國人最喜歡的漢字是什么呢?我覺得“發(fā)”和“財”肯定能名列前茅。之前看過一個脫口秀,說外國祝賀新年會說“Happy NewYear”,而我們春節(jié)見面最常說的祝福語,一般都少不了“恭喜發(fā)財”哈哈。
工作室的小伙伴們,不但會在桌上擺有“發(fā)財”字樣的擺件,也會把它們戴在身上。我也不例外,入手了發(fā)財耳釘。▼
不少國內的設計師品牌,在運用發(fā)字元素的時候,會跟麻將的形態(tài)相結合。DINN DINN DESIGN▼
挺多明星都pick過STAND UP MONDAY這條綠發(fā)麻將項鏈,粗粗的鏈條搭上滿鉆的“麻將牌”,風格比較酷。不算日常,比較適合搭些嘻哈風的衣服,會很吸睛。王嘉爾、趙小棠▼
漢字元素一般會單個出現(xiàn),金屬材質偏多,金色的比較富貴,銀色的則有點Y2K風。
除了發(fā),“愛”、“?!?、“吉”這些有著美好寓意的文字運用得也挺多。▼
除了單個出現(xiàn),漢字還很適合跟上面提到的竹子、玉石等中式風元素搭配在一起,更有溫潤、雅致的味道,中式的感覺也會更濃。左:MOMENTEL守淵,右:ATU畔木秋時▼
如果想要日常戴的話,應該怎么選?
看到這里,可能有小伙伴會問,新中式配飾的元素這么多,日常戴的話要怎么選呢?
我覺得從新中式的項鏈、耳環(huán)、戒指試起,款式選簡約一些的,會沒那么挑衣服。比如帶平安扣、扇子元素的。▼
圖案小巧的款式也更好駕馭。
比如比較早把中式元素運用到珠寶上的Qeelin,他家標志性的小葫蘆、長命鎖,都是小小一個的,屬于有中國味道,日常戴又不怎么挑衣服的百搭款。▼
玉石項鏈,單鏈就比有很多鏈條裝飾的、帶點Y2K風的款式更好做搭配。左邊那條單看好看,但小珍妮買回來后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很多淺色衣服都搭不了它。右邊遠看有點像串珠項鏈,能搭的風格更多。▼
顏色上不宜太花。
如果一串項鏈上有好幾種顏色或者花紋的珠子,衣服顏色的選擇就會比較局限。
整條項鏈有1-2個色,或者跟金色/銀色珠子搭配在一起的款式,比較百搭。既可以單戴,也可以跟別的材質的項鏈一起做疊戴。▼
很多新中式的項鏈、耳飾會比較夸張,搭配大領口的衣服更突出,小吊帶或大V領上衣都很。當然啦,也可以搭旗袍或者中式風的立領。▼
如果戴新中式項鏈,想休閑一些,也可以搭配純色的圓領T恤。
我也挺推薦大家試試新中式發(fā)簪,它沒想象中那么難搭,小伙伴Petrel就經常用它搭襯衫,工作室很多人看她戴都種草了。
不過發(fā)簪確實有門檻——對頭發(fā)的長度有要求,像我這樣的短發(fā)就失去了戴它的機會。▼
現(xiàn)在新中式配飾,不僅僅只能搭中式風的衣服,很多人也會把它作為日常搭配中的亮點。
宋軼這套衣服,拿掉發(fā)簪和披帛,就是很襯衫+半裙呀。▼
試過一輪下來,我們還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新中式風配飾的懶人搭配小技巧,那就是它們特別適合搭黑色的衣服。
因為新中式風的配飾銀色用得很多嘛,搭黑色更能凸顯它,而且整體的氣質也會比較酷。▼
黎貝卡的話:
你們喜歡這樣的新中式風配飾嗎?最想嘗試哪一款呢,快來評論區(qū)跟我聊聊!
我前段時間為了看家,去了趟江南,體驗了一天優(yōu)(酷)哉(熱)悠(難)哉(耐)的生活,還第一次試了點茶,給你們看看我拍的“中式寫真”哈哈~▼
今天就到這里,祝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~
晚安,明天見:)
編輯:王一、kun 統(tǒng)籌:Jennie
模特:涵詩 攝影:比比
實習生:缺缺、77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