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項調查顯示:學習是中國家庭親子沖突最為集中的方面
孫宏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
張旭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,副編審
親子關系對于中小學生社會化有著重要作用,親子關系的質量有賴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、互動以及相互認同?!吨忻廊枕n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顯示,學習是中國家庭親子沖突最為集中的方面,57.5%中國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時被父母誤解為玩游戲,聽孩子傾述煩惱的中國父母最少。
這項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,對4個國家用同樣的問卷同步實施調查,調查對象為小學五年級、六年級和初一、初二年級階段在校學生,分別有4170名中國中小學生、2017名美國中小學生、2272名日本中小學生和1936名韓國中小學生完成了調查問卷。其中,中國在北京市、江蘇省南京市、四川省成都市、湖南省常德市、遼寧省遼陽市、陜西省寶雞市等6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。
學習是中國家庭親子沖突最為集中的方面
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地以言語交流的方式與父母互動,同時,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,開始爭取個人問題的管理權力,學習、生活等日常事務成為親子矛盾的主要來源。調查顯示,92.9%的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在一起感到很快樂或比較快樂,比美國低1.9個百分點,比日本和韓國分別高 1.6和3.6個百分點。不過,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發(fā)生過沖突的最多(82.1%),沖突主要發(fā)生在學習(55.8%)、生活習慣(43.8%)、家務事(25.6%)、上網(25.2%)和對事物的想法或看法(21.1%)等方面。在學習方面與父母發(fā)生沖突的中國學生比其他三國多11~20個百分點。此外,觀點分歧也是中國家庭親子沖突較多的方面,穿著打扮、交友、隱私方面則分別是美國、日本、韓國家庭親子沖突較多的方面。
在我國,上網日益成為引發(fā)親子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有些父母不能客觀看待網絡,潛意識里認為只要孩子上網就是在玩游戲。調查顯示,57.5%的中國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時被父母誤解為玩游戲,比其他三國高8~23個百分點。這說明父母對網絡存在思維定勢,認為網絡就是玩具不是工具,也表現一些父母對孩子缺乏足夠的信任,因而引發(fā)矛盾沖突。
其實,上網也可以成為促進親子關系的互動方式。不過,調查發(fā)現,中國僅一成(10.5%)中小學生經常和父母一起上網查資料、玩游戲、看視頻等,比其他三國低0.2~11個百分點。
在中國,盡管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明顯改善,意識到表揚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,但受到傳統(tǒng)文化、社會競爭等因素影響,還是有一部分家長習慣以批評否定的方式來激勵孩子。調查顯示,84.8%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“父母有時表揚我”,與日本(85.0%)和韓國(84.5%)相差不多,比美國(79.0%)高5.8個百分點;88.1%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“父母有時批評我”,僅比日本(90.1%)低2.0個百分點,比韓國(77.7%)和美國(66.1%)分別高10.4和22個百分點。
改善親子溝通狀況,父母要作出更多努力
調查還發(fā)現,71.5%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“父母聽我訴說煩惱”,比其他三國低15-19個百分點。80.6%的中國中小學生認為“父母理解我”,比其他三國低6~12個百分點。經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務、一起運動和一起讀書的中國中小學生最多,經常和父母一起出去買東西、游玩、看電視和一起上網(查資料、玩游戲、看視頻等)的中國中小學生最少。72.1%的中國中小學生經常與父母一起過生日,在四國中比例最低。91.3%的中國中小學生希望一家人盡可能一起吃飯、聊天、外出。
中小學生期待什么樣的親子關系?調查顯示,83.8%的中國孩子希望和父母的關系像朋友一樣。但與此同時,僅40.4%的中國中小學生希望子女和父母各自可以做喜歡的事,互不干涉,比其他三國低21~32個百分點。中國中小學生既希望與父母關系平等但又不希望彼此獨立,反映了中國孩子較強的依賴性。
從調查結果來看,中國中小學生家庭的親子交流狀況不太理想。日常生活中出現親子溝通不暢,主要原因還在于父母忽略或敷衍孩子、把批評指責視為交流、不了解孩子的需求等。因此,改善親子溝通狀況, 父母要作出更多努力。首先,父母要有平等真誠的態(tài)度,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。其次,父母要提高交流的能力,尤其是學會傾聽,孩子有煩悶等情緒時,先撫慰孩子的情緒再進行溝通,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,避免一開口就說教或指責。
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自主權的要求增大,父母們面對孩子的成長變化要主動進行調整,給予更多情緒上的認同、精神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、引導,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,建立親密親子關系、營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圍,為孩子的終身發(fā)展打下堅實基礎。
此外,父母也應該為孩子提供體驗獨立的機會,放手讓孩子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,有所監(jiān)督但不要直接管束,把犯錯誤的權利還給孩子,尊重孩子的選擇,鼓勵孩子為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。
上一篇:鄭州長城寬帶慢如蝸牛一年維修30多次 退費等半年無果
下一篇:新版基本藥物目錄終于“揭開面紗”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