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目前正值暑期,多地醫(yī)院的“學習困難”門診迎來就診高峰。日常生活中,有的家長無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“學習困難”,有的認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“學習困難”,也有的家長希望通過醫(yī)生的幫助提高孩子學習成績。不少家長為掛號提前守在手機旁,但仍“一號難求”。
近年來,一些醫(yī)院開設“學習困難”門診屢屢引發(fā)輿論關注。去年,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開設“學習困難”門診的消息還上了熱搜。但仍有不少人認為,所謂“學習困難”其實就是“偷懶”,這種“病”讓醫(yī)院來治療,簡直就是笑話。
其實,我們通常所講的“學習困難”和醫(yī)生所說的“學習困難”,并不是一回事。前者是一個籠統(tǒng)的概念,大抵指向學習不專心、喜歡開小差等現(xiàn)象,是學習習慣和教育方式等問題。而醫(yī)院開設學習困難門診,則是將之當成一個醫(yī)學問題。
關于“學習困難”的界定,目前醫(yī)學界尚未達成一致,因為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比較復雜,有可能是智力問題、視聽感知覺異常、神經功能損害,也有可能是家庭因素、情緒因素、環(huán)境因素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學習不良綜合征。但是從狹義上來說,是指特定的學習障礙(包括閱讀障礙,書寫障礙、數學障礙等)、注意缺陷多動障礙、精神發(fā)育遲緩、孤獨譜系障礙(自閉癥)等。
學習困難常見于學齡期的孩子,小學階段比較突出。國內外研究報告顯示,學習困難的發(fā)生率為20%左右,男生比女生的數量更多一些。開設學習困難門診,可以做到早期預防和診斷這類疾病,從而盡量減少疾病對孩子包括學習成績在內的各種不良影響。
“學習困難”門診的火爆,警示一些老觀念根深蒂固的家長需要適當轉變認識,走出認知誤區(qū)。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,不能“想當然”,必要時需尋求專業(yè)力量的幫助,看看孩子是不是得“病”了。但需要提醒的是,醫(yī)療手段也有局限性,“學習困難”門診并非萬能,應當理性看待,而不能產生依賴思想,不能把這個門診當做提高成績的“終南捷徑”。
“學習困難”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學齡期兒童學業(yè)成績明顯落后,以成績低下或者不理想為主要表現(xiàn),但并不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“學習困難”。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,受到環(huán)境、心理、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,不能草率下結論。一個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,在學習上投入和同學一樣或者更多精力的情況下,如果出現(xiàn)閱讀拼寫、計算障礙,或者成績突然大幅度下降,就應當尋求專業(yè)醫(yī)生的幫助。
概言之,如果是生理原因導致的學習困難,當然要尋求正規(guī)的藥物治療、行為治療、專業(yè)的康復訓練等。而教育不當、動機不足、環(huán)境不適等造成的學習困難,更多地可以歸結為“心病”范疇,需要另辟蹊徑。此外,鑒于個體稟賦的差異,不能以某些“重要”科目為標準來衡量是否存在“學習困難”,動輒把不適應學校課業(yè)單一評價機制的學生都送去“糾正治療”。
令人痛心的是,有不少孩子的“學習困難”是父母不恰當的教育造成的。孩子明明沒有太大的學習困難,但“雞娃”心切的家長,一旦期望存在落差,就越“卷”越厲害,進而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要想改變這種情況,該去看病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。
“學習困難”門診“一號難求”,要正視但不能盲從或濫用,否則就會陷入另一個誤區(qū)。不尊重科學,僅憑“老經驗”就對該門診嗤之以鼻,這樣的“誤解”固然不可取,但一遇到問題就趕去排隊掛號,這樣的“謬解”同樣令人擔憂。
下一篇:最后一頁
責任編輯: